2014-02-03

【台北市】十八份水圳、風尾步道賞櫻記

說實話,我對「十八份」這個地名不大熟悉。長年以來在龍鳳谷和北投一帶來來往往,卻時常忽略那條通往泉源里的產業道路。直到最近,我才曉得原來「十八份」是泉源里的古稱,而且這兒竟有一條那麼有意思的水圳步道。


大年初四,由於台北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連續數日艷陽高照,草山山頭的山櫻感受到了暖意,決定提早見客。霎時間,滿山遍谷的櫻花有如爆竹般綻放,爭奇鬥艷、生機盎然。


常聽聞有人嘆曰:賞花要趁早。我想,是該出發的時候了。


水圳步道入口位於里程牌0+600附近。

從惇敘工商前陽投公路往前山公園方向前行,從龍鳳谷餐廳旁的岔路上山,即是十八份產業道路。


今天的路線是從十八份水圳步道起點開始、再走頂圳,然後抵達東昇路上的頂湖社區;接著接上近年來新興的風尾步道,最終會回到十八份產業道路,走回水圳步道起點──恰好形成O字形的圓圈。


這樣健行一圈大約需要1個多小時,沿途又有諸多良辰美景可賞,何樂不為呢?


【旅行地圖】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十八分水圳步道、風尾步道

十八份圳步道入口。

水圳是陽明山早年農業重要的人文景觀。清領時期,為了灌溉士林、北投地區的農田,漢人便在鄰近山區修築許多水圳,引入大量山泉及溪水灌溉。因此,這附近一帶的水圳設施特別發達。

十八份圳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間,可謂陽明山農業發展史的活古蹟。如今,燦爛奪目、品種繁多的山櫻更為這條灌溉水圳添增了幾分迷人情調。



八重櫻的花瓣像極了芭蕾舞者的裙襬。

別墅門口有一株幾乎「接地」的八重櫻,是近距離接觸山櫻的好位置。這間別墅的石圍牆內也種植不少八重櫻,冬去春來,現已紛紛探出頭、向遊客夾道歡迎。





十八份圳步道到此一分為二:左上為頂圳,而右為拐圳。拐圳似乎也是條不錯的林蔭山徑,可以直通鼎筆橋步道。但是我對此地仍不熟、不敢輕易嘗試,等以後有機會再來!

沿著頂圳步道而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火紅的櫻花林,在七星山雙峰的陪襯下,顯得出眾亮眼。



頂圳沿途會經過許多種植蔬果的農田,忽然讓擁有好奇心的我想知道,為什麼此地會被稱作「十八份」?

據說是當年有十八戶漢人先民,向當地平埔族承租土地開墾;久而久之,大家都稱這裡為十八份了。近三十多年來,十八份轉而發展精緻園藝農業。難怪路上有看到市民農園開放承租的廣告牌。

山櫻怒放成海、美不勝收的頂圳步道。




層疊延綿的梯田,遠處為若隱若現的觀音山。




驚見一叢雪白的雙瓣吉野櫻,在滿山遍佈桃紅色花海中,獨領風騷。






蜜蜂好忙!


回首來時路,越爬越高、視野越來越開闊。
整條頂圳步道平緩好走,耳伴潺潺流水聲,眼前是青山梯田、紅櫻初綻,身後則是台北城、關渡平原的遼闊視野。不但能眺望山腳下兩河交匯的滂沱氣勢,連最遠處的觀音山亦能一覽無遺。我悠閒地漫步著,心情愉悅了起來,所有煩惱先給它暫時拋到九霄雲外。




跟去年去過的平菁街42巷相比,我滿喜歡十八份圳的田園景致。這裡少了商業市儈氣息,多了遊走於鄉野間的情趣。既使不是賞花期,也很適合前來踏青。





一路走走停停拍照,最後來到了頂圳步道終點──頂湖福德宮;廟後的另外條徑路能接至鼎筆橋和拐圳步道。福德宮廣場遮天蔽日,見有人特地驅車前來、乘涼話家常,怡然自得。

沒有湖的頂湖聚落,素以栽植園藝植物馳名。















桶柑果園

瞧這些山櫻枯枝。看似蕭瑟憔悴、其實正準備蓄勢待發!



東昇路的十八份圳步道入口。
走過柏油鋪設的鄉間小路,銜接至東昇路上的頂湖公車站




從頂湖站直線走至風尾站五分鐘不到,路旁的山玥溫泉新館即是風尾步道入口。



風尾步道的入口地標是棵植於西元1790年、高齡200多歲的鹿寮長壽榕。這棵綠意盎然的大榕樹高15公尺,樹胸圍約818公分,樹冠面積達565平方公尺,遠觀望之,十分壯觀。

鹿寮長壽榕是由當地地主詹炎林命名的。兩百多年前詹家先民到頂湖開墾,即於附近稱為鹿寮的荒野開田耕作,並在此落地生根。這棵挺拔茂密的大榕樹,枝葉茂密,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是傳誦頂湖地區兩百年開墾心血史的活見證。



近年來市政府極力將風尾推廣成賞櫻步道。
身為東昇路至十八份產業道路的捷徑,風尾步道總長只有520公尺,山櫻花尚不如頂圳來的密集豐富,但沿途景觀豐富多變,半個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是條小而美的迷你山徑。




人農地裡的山櫻花開的比步道還要燦爛。只是柵欄外頭懸掛白底黑字的「內有惡犬」,令人望而生卻。不過碰巧遇到了主人歸來、人挺好,看來那塊牌子主要是嚇阻不守規矩的遊客罷了。




若跟十八份頂圳比,風尾步道的櫻花林尚未全開、有的已長出綠葉,稀稀疏疏,現在看來稍嫌遜色。再過不久待吉野櫻綻放,想必到時候的美景會更加撩人。


風尾步道的梯田風光,景色如詩如畫。









一路下坡,很快地就回到十八份產業道路。
風尾步道的另一端入口。
追尋完山櫻群的嫣紅身影,夕陽西下,是時候要向這座小山城告別了。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道出杭州人赴西湖賞花的擁擠盛況。在十八份,感受不到遊人如織的誇張,反而有種遠離塵囂的悠閒氛圍。下次,我決意要再安排時間來走拐圳步道,細細品味十八份這片世外桃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