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1

【高雄市】哈瑪星.旗津天后宮.高雄燈塔.旗后砲台


高雄,古云「打狗」,台灣第二大城,南台灣航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去年的氣爆事件讓高雄陷入陰霾,但猶如陽光般耀眼的熱情,已逐將悲劇拋至腦後。這座洋溢南國熱帶氣息的港都,再度敞開雙臂,廣納來自四面八方、想要認識它的好奇寶寶。

對我而言,高雄不算陌生。母親是鳳山人,認識的朋友也大多來自這座工業城市。生活圈主要在北部的我,造訪高雄的次數,屈指可數。話說近期去高雄已是兩年前的暑假,惟那時候公務纏身,無暇所謂的市區觀光。這樣想想,上次進行真正意義的「旅遊」,竟然是捷運系統通車以前的事了。Oh my God!那到底是多久啦!?

暑假之初,打算暫時遠離台北、給自己放個空,於是決定下南部屏東的親戚家借宿,前兩天選擇在高雄市逗留──朋友一聽聞,也說要去走走。旅行果然是要有人陪伴,才不會無聊吶!同班同學知道我們要來高雄,願意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熱心地擔任地陪,真的非常感謝。



很不巧地,名喚「蓮花」的颱風襲來,差點打亂我們的行程。第一日來到高雄,在強風肆虐之下遊愛河,咱兩男還差點墜入「愛河」,真是難忘的弔詭體驗。幸好到了第二天,一拉開窗簾,陽光普照,和煦地灑落於眼前鮮綠的中央公園,櫛次鱗比的摩天高樓同樣顯得熠熠生輝。「完美的開場!」我心中如是想著。


用完早餐、步出小而美的青年旅店,按照我們的計畫,今日要重返久違的旗津。地陪也打算中午與我們在旗津碰頭,所以有一大早的時間可以耗。


乘上捷運、中途於美麗島站轉車,一路來到西子灣。車站設於鼓山渡輪站附近,這一帶舊稱哈瑪星。會有如此奇特的地名,得歸咎於日據時期的鐵路建設──當地有兩條濱海鐵路,分別通往商港、漁港和漁市場,日語稱之「濱線」(日語:はません,Hamasen),卻被當地居民用台語音譯成 Ha-ma-seng,「哈瑪星」之名不脛而走。

範圍涵蓋壽町、新濱町、湊町等舊時行政區,地理位置獨特的哈瑪星,自清末已降一直是高雄市最繁華鼎盛的海陸樞紐,直到市中心東移才沒落。此地不僅是高雄首座現代港口,亦坐擁首座現代化市場,更是最早使用自來水與電力的城區,哈瑪星實在締造了太多「打狗第一」!





在坐渡輪之前,先在哈瑪星老城區繞一繞。透過整齊方正的棋盤式街廓、年華老去的古跡樓宇,足以追憶當年的盛況。如今,哈瑪星跟鹽埕一樣,歸於沒落平淡。沿著筆直的鼓波街往壽山那頭走去,即可來到座落於鼓山國小正對面、半山腰上的市定古蹟武德殿

武德殿源自日本的警察系統,為練習劍道、柔道的場所,爾後擴展至城市及校園,以提倡武士道精神。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的台灣,統治者自然會引進各種日本文化,以其在殖民地上形塑母國文化,武德殿就是在此種因素的影響下傳入台灣,因此我們今天仍可在台灣各個市鎮,見到武德殿的蹤跡。


始建於大正13年(1924年) 的高雄武德殿,二戰之後交由鼓山國民學校代管,曾經權充教職員宿舍,後因無人進駐,呈現荒廢的狀態。直到1997年,武德殿終登錄為市定古蹟。現由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定期舉辦劍道交流,乃台灣第一座以原始功能再利用之古蹟案例

高雄武德殿環境清幽、紅磚外觀古典優雅,兼具「佛寺」、「宮殿」、「神社」三類建築之空間元素,並加入武術活動之使用機能,形成特有之空間形態。




「唐破風」前的蓊鬱古榕繫著圍草繩,掛滿了祈願繪馬,滿是年輕人對未來的殷切期盼。



走回鼓波街、鼓山國小一隅,有一整面的馬賽克拼磚,以及偌大的四海之家歷史建築紀念公園字樣,頓時吸引住我們的目光。後來看了解說才明白,「四海之家」原來是間旅社的大名。

由董振興先生創辦、1958年開幕的「四海之家」,全採檜木建造,內設龍牆和宮廷式水池等勝景,並提供世界各國入港漁工落腳,曾經是哈瑪星規模最大的國際旅館,可謂台灣漁民生活史的活見證。

2005年,正當市政府將「四海之家」評定為歷史建物前夕,卻因牴觸鼓山國小校舍改建工程,校方強行連夜拆除,瞬間化為烏有。這豈不是台灣古蹟的悲情寫照?


董振興之女董玲娥不忍父親心血遭毀,長期奔走爭取籌建文史紀念館,卻受盡公家機關的冷落;後來經過報章媒體批露,廣受大眾關注。政府機構不堪壓力,於是迅速撥款、於原址成立紀念公園,這場風波才得以宣告平息。

雖說台灣古蹟的保存意識逐年增長,但從中謀得的利益往往更為誘人。最近諸如柯文哲強行拆除南港瓶蓋工廠、台糖員工抗議宿舍列為古蹟等,文化憾事一再發生,令人感到無奈。

鼓山渡輪站

來到人聲鼎沸的鼓山渡輪站,準備要搭渡輪去旗津半島囉!
(全票15元,可使用悠遊卡喔。)









來回不到十分鐘的船程,卻能飽覽港都之美,開闊海景叫人心曠神怡。況且上回拜訪旗津已是十年前的陳年往事了,這次又將舊地重遊,倍感期待!


1999年改建完成的旗津渡輪站,造型頗像一艘即將出航的船隻。


夕陽產業人力三輪車,改作為觀光用途的,全台灣好像只剩下旗津有了。


因為位於旗山 (旗山因沙洲似旗桿,山似旗而得名) 之後,所以旗津又曾稱做旗后 (後)。這座潟湖地形中的狹長沙洲,是高雄的發源地,亦是最古老的海港。大約在清康熙年間,旗後就已經形成聚落了。清咸豐10年 (1860年) 英法聯軍後,旗津正式開港通商,萬帆聚集,成為高雄的首善之區。直到日據時期港務工作移往本島,旗津才逐漸沒落。

今日的旗津除了天后宮、砲台、燈塔、斑駁窄巷能嗅出歷史古韻之外,新鮮多樣的海產,才是大多數遊客的尋覓重心。




始建於清康熙30年 (1691年)、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宮,是旗津當地的宗教信仰中心,亦為高雄最古老的寺廟,並列入國家三級古蹟保存。


有看過侯孝賢《風櫃來的人》(1983) 的話,一定會對林秀玲在宮裡求籤的片段印象深刻。


《風櫃來的人》裡,鈕承澤一行人來到高雄的落腳處,就在天后宮東側的巷弄裡。


電影裡那幢雙層又獨具閩南風情的街屋,隨著巷弄拓寬,徒剩斷垣殘壁能夠辨認。


說實話,除了廟前路兩旁出現白色頂棚、街坊更加熱鬧之外,旗津沒有經歷太大變化。循著熟悉的導覽指標往半島北端的旗后山方向步行,沿途遍布寧靜漁家,以及閩式古厝的破敗遺跡,有如走入另外一個時空。

來到巷底便是兩條岔路,各自通往高雄燈塔及旗后砲台,因為山頭上兩處是接通的,殊途同歸,所以隨便選一條上山皆可。我們選擇往燈塔的山道起登。





沿著林蔭廊道緩坡直上,十分鐘內即可到達高雄燈塔。



矗立於旗后山山頂、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高雄燈塔,是台灣本島最早興建的第二座燈塔。清光緒九年 (1883年) ,清廷聘請開鑿打狗港的英籍技師修建燈塔。據文獻記載,當時為磚造的方形塔,內裝六等單蕊定光燈,見距約10浬,所有的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擴建高雄港,將燈塔原址改建為八角形白色建築。直到今天,高雄燈塔仍是高雄港域不可或缺的海上明燈。


居高臨下,景色極佳,港都廣闊的視野一覽無遺,非常適合來此發呆吹海風。



遠眺對岸西子灣的「雄鎮北門」── 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

著名學府中山大學,以及沙灘已流失殆盡的西子灣海水浴場。



造訪完燈塔,往前續走旗后山步道,可以直通旗后砲台。




石灰岩 (珊瑚礁) 為旗后山的主要地質結構。一如稍早在燈塔的防空洞,步道沿途可見利用珊瑚礁地形開鑿的碉堡、地洞,雖已荒廢,卻形成與自然共存的奇妙畫面。






國家二級古蹟旗后砲台近在咫尺。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開始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性,為加強台灣海防、任命沈葆楨來台,於台南興建億載金城,另外就是打狗的旗后砲台「威震天南」和雄鎮北門兩處軍事要塞,彼此遙遙相望,共同扼守打狗港。




砲台建築是清末海防的一大特色,中國自宋代已用大砲,鴉片戰爭後,清廷在台灣均聘西人督造砲台。旗后砲台由英國工程師設計、清光緒2年 (1876年) 完工,在中國近代史上可能是第一座融合西洋與中國元素,全面吸收西洋技術之始的中西合壁式砲台。


















逛完砲台、下山途中,遇一小徑,稱是通往「星空隧道」。從來沒有去過的我,決意前去一探。


最初作為軍事防空洞用途的星空隧道,經過整理之後,已經脫胎換骨,成為旗津自行車道的一大亮點。我對這裡的印象,是從王小棣的《酷馬》(2009) 來的!


隧道裡頭並無星空點點,非常黯淡,有些名不副實。「柳暗花明又一村」,穿越隧道,映入眼簾的,是旗后山海岬、陡直壯麗的礁石峭壁;氣勢磅礡的浪濤巨響,一再震撼我的心靈深處。

馬雅各與淡水馬偕齊名。

為了紀念19世紀後期抵台、登陸旗津進行醫療的英國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 ─ 1921),高雄市政府特意將這條單車路線命名為馬雅各自行車道,設置紀念碑以茲紀念。


若非時序接近中午,要不我還真想逗留久一會兒呢!我們與友人約好於廟前路的老字號湯生潮州餛飩麵見面。這位高雄土生土長的在地人自豪地表示,這家麵店是他從小吃到大的。他的阿姨長居旗津,每回到旗津玩時,都不會忘記來品嚐這難忘的好味道。而且,連他的阿姨至今都還記得侯導拍《風櫃》時的光景哩。



餛飩湯伴乾麵,樸實的好味道,口齒留香。加個白醋,風味更佳!


飽餐一頓後,咱們繼續在旗津廟前路上覓食,下一攤要來品嚐旗津名產番茄切盤,新鮮西紅柿佐以醬油膏沾醬,鹹鹹甜甜的冰涼滋味,為午後的酷熱增添些許涼意。



買上一杯愛玉冰,我們漫步至旗津海水浴場吹風賞景,意外地遇到黑沙藝術節,可以說是高雄之旅的小驚喜。





大型沙雕作品各有千秋。

今年的國慶煙火因為八仙塵爆停辦了。這並非壞事,反而還省下納稅人的錢。





在高雄取景的電影也紛紛躍上了沙雕舞台,你認得出是哪三部嗎?


(待續)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