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4

【屏東縣】恆春古城



位於屏東縣南端的恆春,舊名「瑯嶠」,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十九世紀中葉,恆春半島發生牡丹社事件,促使欽差大臣沈葆楨決心開山撫番、厚植邊防,於是奏請朝廷在此設縣建城,是屏東最早的縣治。由於此地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沈葆楨將其改名成饒富情調的「恆春」。



恆春縣城的興建從西元1875年 (光緒元年) 開始,直至1879年 (光緒五年) 才完成,擇地施工皆相當講究。城廓周長880丈,除東、西、南、北四門,還修築城臺、城樓、砲台四座,沿城周圍共築有1384個城垛,乃目前台灣最完整、所有城門全數保存的城池遺跡。有鑑於其歷史價值,已登錄為國定二級古蹟維護。

咱們的縣城巡禮從北門展開。北門正對著虎頭山,是四個城門裡,唯一沒位居交通要道的,所以相對寂寥,但也清幽。




北門城垣的咾咕石、閩南磚散發著樸素之美。


因為離市區較遠,昔日又是軍事重地,北門周遭環境顯得比較荒涼。


遊逛北門最讓人感到開心的,就是能夠在城牆上漫步,欣賞四周的遼闊視野。


只是,城牆歷經各種人為及天災的破壞,徒剩局部斷垣殘壁,已無法徒步環城一周。尤其東南隅恆春國中的古城垣,更在校園擴建時消失。為求完整,校園利用公共藝術「漂浮城牆」人行空橋串起這遺失的拼圖,算是對歷史記憶的一種補償吧!



東門地處通往滿州、佳樂水的200縣道上,天然景點「出火」也距離此門不遠。



巍然屹立的東門,砲台、砲孔仍清晰可見,古韻猶存。



東門附近的豎孤棚,是恆春的民俗盛事 ──「中元搶孤」的地點。每年到了中元普渡的時節,豎孤棚都會舉辦搶孤大賽,三十六支隊伍必須攀爬塗滿牛油的柱子,看誰先拔得頭籌搶到第一,場面既刺激又熱鬧,是恆春鎮的大型傳統祭典,更入選台灣宗教百景。

東門的城牆延綿近五百公尺。
拾階而上,登門攬勝。

東門原本是四個城門裡,少數保有舊時城樓、軒亭的城門 (另一為南門)。可惜1998年時遭到白蟻蛀蝕傾圮,現在只剩下地基,供後人憑弔。


從這裡便可以清楚看見,東門通往北門方向的城牆被硬生截斷,道路從中貫穿而過。感嘆早年古蹟保存意識薄弱!



南門,又稱明都門,位居光明路、南門路、恆南三大路口,形成一交通圓環,是恆春市街通往墾丁方向的要衝。

儘管城牆早已不見蹤跡,但南門至今保留著古城唯一的飛簷式城樓及軒亭。


日據時期,日本人曾鋪設台車鐵軌通過門洞,運送來往南灣港間的漁貨,足見當年這裡就已是恆春最熱鬧的市中心了。

自南門洞口遠眺恆春轉運站。





南門是四個城門中,唯一擁有別名的城門。
南門令我聯想到新竹迎曦門,都是非常醒目的百年地標。

南門附近的古城牆殘跡。

古城巡禮的最後一站 ── 西門,乃四個城門之中規模最小、景況卻是最熱鬧的,著名的中山路老街就在城門裏頭。




穿越城洞、來到城門背面,此景有無感到熟悉?西門近年因作為《海角七號》取景地再度出名,導演還很聰明的拿西門洞口矮小開玩笑呢!


由於電影帶動觀光人潮,縣政府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景觀改造工程,將原本荒草蔓生的西門城牆按照古法修復,如今也能登樓一探了。




眺望北門城牆方向。有時真的會希望古城牆能重新連接起來。

早期移墾恆春半島的多是漳、泉、潮州等客語移民,寧宮便是在這個機緣下建起的。廣寧宮與恆春縣城同時興建於光緒元年,原稱三山國王廟,是當地年代最久遠的古剎,為當地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一旁巨石尚刻有《恆春八景》詩詞,後頭猴洞山同樣是值得造訪的人文景點。


西門僅存的舊時城垛,其餘皆為近年重新仿造。

在歷經歲月洗禮的斑駁城牆環伺之下,恆春小鎮懷舊與現代感和諧並存,居民作息依舊,習以為常。這般雋永清新的南國魅力,持續感染著每位到此一遊的旅人。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