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5

【屏東縣】鵝鑾鼻燈塔.公園

每回來到墾丁國家公園,都會去一處具有代表性的遊憩區,而且要逛上幾個小時,不然就會覺得這趟旅行少了什麼。像初訪時去森林遊樂區,再訪時遊社頂自然公園,這次第三趟選擇走進鵝鑾鼻公園,探尋台灣島最南端的美麗燈塔。




鵝鑾鼻,是中央山脈盡頭最南端的小小海岬,隔道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望。「鵝鑾」是排灣族語「帆」的譯音,因附近之香蕉灣有石似帆船,遂以之取名,加以該地形如突鼻,故稱「鵝鑾鼻」。我與鵝鑾鼻的淵源可以追溯至童年時代的家族旅行,但因為那時年紀小,早已忘得一乾二淨,只記得我差點被落山風吹落海裡的糗事。與其說是舊地重遊,倒不如說以完全不一樣的心情迎接這處著名名勝。


作為墾丁重要的旅遊據點,鵝鑾鼻公園裡語言交雜,英語、日文、韓語、廣東話通通聽的到。只是多數遊客一進園,一股腦兒就走上坡,往燈塔方向去了。由於我們時間充裕,所以決定以反方向路線遊園,愜意地遊逛這怪石嶙峋的天然園林。




儘管已屆冬末,南國艷陽依舊熱情似火,能夠徜徉於陰涼的雨林裡,真是種享受。遵循鋪設完善的蜿蜒步道及指標,欣賞兩側蔓攀附的珊瑚礁奇岩之餘,也能逐一探訪公園裡的各個代表景觀。



約莫十分鐘腳程,抵達一處叫又一村的奇妙石窟。又一村是當地重要的史前遺址,具考古學家調查所述,距今已有五千年至兩千五年歷史。這些史前居民據推測可能是從中國大陸東南沿海而來,是恆春半島上目前所知最早的住民;而又一村的位置則出土了大量陶器、古物,極有可能是先人群聚之處。


數千年前,鵝鑾鼻半島尚未抬升至今日的高度,從古老珊瑚礁石灰岩層崩落下來的巨型岩塊一直散置在海岸,靠海維生的史前居民,棲息於海岸礁岩避風處,兩側聳立的礁岩,提供了一處遮風擋雨之所。有時候他們也會到岩塊頂層活動,躲避巨浪和蚊蟲。他們飲用岩壁潺潺滴下的淡水與地下伏流,而四周海域與密佈的叢林,能方便取得漁獲、貝類及果實等食材,利用附近的緩坡地栽培糧食作物。


繼續沿著步道走下去,一路上礁石林立、濃蔭蔽天,小徑錯綜複雜,不停穿梭於一線天、海蝕凹壁之間,甚至還有天然形成的礁岩階梯,甚是有趣。這邊的植物生態亦相當豐富,據稱整個園區共有兩百種熱帶海岸樹種,喜愛觀察植物的朋友,來這邊一定會很有收穫。

幽谷


滄海亭座落於鵝鑾鼻公園的礁岩最高處,要登高望遠,必須爬上一段木棧道。途中會看見兩塊珊瑚礁岩之間的裂隙,因為靠得太近了,乍看之下,好像一對熱戀情侶正在打啵,故得名親吻石。很多人看到此景,不禁莞爾,然後合影紀念。




從滄海亭眺望巴士海峽海景,船帆石、大尖山盡收眼底。




除了又一村,園內還藏有不少如擎天石、虯榕、冤家路等勝景,但因為周遭景象太過類似,所以就沒有特別去辨識了。在往燈塔的林間小徑途中,會經過一處珊瑚礁裂谷非非洞,狹窄到必須彎腰通行。不過過了洞,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大草原,視野瞬間豁然開朗起來,印證「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陶淵明名言。



海濱棧道因遭颱風毀損,暫停開放,成為這次旅行的遺珠之憾。遊園一周,最終走回鵝鑾鼻燈塔。雪白的燈塔外觀襯托於蔚藍天空、綠茵盎然的草坪之間,非常醒目。


儘管燈塔選址在此已有百餘年歷史,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光復後重建、第三代鵝鑾鼻燈塔。塔高21.4公尺,光力為180萬燭光,每十秒一閃,照射距離達27.2海浬,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擁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燈塔的緩坡旁有座紀念碑,不少遊客都會與它留影,表示到此一遊。1927年 (昭和二年) 8月,當年具有權威性的台灣日日新報舉辦透過民眾投票方式,票選出「台灣八景十二勝」,鵝鑾鼻與其他七處名勝雀屏中選,於是選址立碑紀念。碑上的「鵝鑾鼻」三字,還特地模仿王羲之筆跡寫成「鵞鑾鼻」呢!


燈塔正對面的特產店,保留住老牌風景區的韻味。



燈塔的設立契機,必須追溯回西元1867年 (清同治六年),美國商船羅發號由汕頭赴牛莊途中,於七星嶼附近觸礁,船長夫婦與水手於潭仔灣登陸,遭社頂部落原住民襲擊,僅一名華人水手倖獲逃生。1874年,意外漂流至台灣的琉球漁民慘遭原住民殺害,日本人藉機攻台,史稱牡丹社事件。

由於船難及原住民攻擊事件頻繁,清廷決意於1875年 (光緒元年) 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W. F. Spindey) 至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當地原住民購買南岬燈塔預定地。


1881年 (光緒七年),鵝鑾鼻燈塔開工起建,隔年落成,1883年 (光緒九年) 啟用。由於當地是原住民的地盤,因此在興建期間,官方還曾派五百兵力守護。 



砲壘式的外觀與滿布槍眼的圍牆,圍牆外還有壕溝,而整個塔區建築屋頂都是「蓄水坪」,雨水沿著水管集流到地面下九座花崗石蓄水池,水源自給自足,這些都是為了防止原住民的侵襲與圍困而建造的。也因此,鵝鑾鼻燈塔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



西元1895年,清廷甲午戰爭戰敗,台灣因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清軍撤台前將燈塔炸毀;後來,西元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日本人撥款修復重建,惟二次大戰末期又遭盟軍空襲炸毀,台灣光復第三度整建,就是現今我們熟悉的燈塔了。


洋溢南歐風情的殖民式拱廊建築和燈塔,異國情調叫人心醉。




迷你的展覽間裡,陳列不少與燈塔息息相關的古文物及資料照片,還有一面牆展示台灣各處燈塔影像及紀念郵票。


若要參觀燈塔園區,必須得要注意開放時間。除星期一、國定假日隔日及三大節日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不對外開放外,其他時間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 (夏令時間4月1日至10月31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冬令時間11月1日至3月31日),每逢星期一不開放,可別撲空囉。


這次走訪鵝鑾鼻,雖然沒有喚回多少童年回憶,但國境之南風光明媚的迷人景致,卻是深深烙印在腦海裡了。

【鵝鑾鼻公園】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里鵝鑾路301號 
開放時間::1─ 3月、11─ 12月:07:00 ─ 17:30;4 ─10月:06:30 ─ 18:30 
收費: 全票40元、半票20元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