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2

【台北市】重返大稻埕 ── 貴德街.陳天來故居.辜家鹽館

遠離熱鬧繁華的迪化街,橫越西寧北路,踱步走進寧靜的老舊社區。或許你會問我,為什麼要特地繞過來看看這條平凡無奇的巷子?別小看這條只有短短五百公尺的小巷道,它曾執台灣經濟之牛耳,創造了不少「台灣第一」!






西元1860年 (清咸豐十年),清廷接連兩次於英法聯軍之役中戰敗,故與英、美、法、俄等國簽訂天津、北京條約,開放了台灣淡水、雞籠、安平、打狗四大港口,供外商貿易。台灣開港通商之後,對外國的貿易成長快速,這些港口成愈益繁榮;而且自西元1870年以後,出口量大、成長快、出超等情況,成為百年來臺灣對外貿易的一大特色。

台灣主要出口商品為茶、糖、樟腦,而大稻埕正是茶葉貿易的重要據點;從清末到日據時期,大稻埕的茶莊多達數百家,茶葉外銷總額更占全台灣第一名,達到了最巔峰。

全祥茶莊是貴德街著名的百年茶莊






最貼近淡水河的貴德街,就曾是台北著名的「茶街」。那個時候,茉莉花香烘炒著茶香,沿著亭仔腳穿透整條街市。沿街茶行、茶莊櫛比鱗次,每到採茶、製茶時節,撲鼻而來的盡是迷人的茶香和茉莉花香,而婦女們忙於揀茶、將茶渣去蕪存菁的景況,曾是街上屢見不鮮的日常風景。

李臨秋故居



西元1855年 (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逐將大稻埕闢為外國貿易區,並針對這條鄰近碼頭的街道進行都市更新。在當年,貴德街還不叫貴德街,南北端各有不同的街名:貴德街北段稱為「建昌街」,南段稱為「千秋街」。

在劉銘傳的張羅之下,邀得茶葉鉅子李春生、富紳林維源的金援,在街道兩側興建新式兩層洋樓店鋪,自此開啟了貴德街的春天。全盛時期的貴德街,有隸屬官衙的電報學堂、郵政支局、電信支局,早期美、英、德、荷、法的領事館全都聚集於此,著名的英商怡和、德記洋行也於光緒年間進駐,貴德街因此號稱是台北市最早、最「國際」的洋樓 (洋人) 街。

千秋街街屋。這個十字路口,將貴德街區分為南、北段。







說了那麼多,實在很難想像眼前不起眼的尋常小巷,竟有過如此耀眼的茶香歲月。從西寧北路86巷踏進老街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歌謠《望春風》作詞者李臨秋 (1909-1979) 的故居。

1933年,他與鄧雨賢合作的台語歌謠《望春風》,迄今仍是膾炙人口的不朽經典。「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李臨秋優美的詞句,生動地描繪出少女「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的心境。


鄰近李臨秋故居、位於貴德街十字路口的千秋街街屋,過去也是間茶莊,因其清水磚磚造外觀保存完好,故已被列入市定古蹟保護。這一整排的街屋還保留著竹節狀的現代化落水管(見圖左),以及復古的方格窗,值得仔細欣賞。





位於街屋對面的李春生紀念教堂 ,是清代郵政支局的舊址。出生於福建廈門的李春生 (1838-1924),年幼失學,年長後受洗於基督教、學習外語。第二語言成了從商的一大利器,進而使他飛黃騰達、變成怡和洋行廈門地區的負責人。後來,他擔任英國茶商約翰陶德 (John Dodd) 底下的買辦,來台拓展茶葉貿易,後來更成為台灣首位洋務思想家。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李春生事業成功後,積極協助教會推廣基督教,例如臺大醫院附近的濟南教會,就是他捐建的。




日據時期,貴德街被稱作為「港町」,而鼓吹台灣議會請願運動歷史地景 ── 港町文化講座遺址,正位於貴德街49號。港町文化講座是由林獻堂、蔣渭水等人領導的 「台灣文化協會」 (西元1921年創立) 所辦的假日講堂,他們在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包含讀書會、演講會、電影欣賞會、音樂會等,藉著藝文活動來提倡民族主義,以思想言論進行非武裝抗日活動。




沿著貴德街北段、往碼頭方向走去,兩側的街屋多已改建,徒剩一幢歷經滄桑的華麗宅第,落寞地佇立其中。位於貴德街73號、建於大正年間的錦記茶行,為昔日顯赫一時的茶商陳天來先生的寓所,是當年港町最豪華的洋樓,也是這條街上碩果僅存的歐式豪宅建築。


貴德街「因茶而貴」,當時從事茶葉貿易的商人,大多都成為鉅子,大稻埕土生土長的陳天來 (1872-1939) 便是其中一位。陳天來發達以後,不但任職茶商公會會長、臺灣茶葉雜誌發行人,還投資興建戲館和戲院,「永樂座」及第一劇場都是他旗下的娛樂事業,可惜這兩處現已無實體建築留存,第一劇場」倒能從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一窺舊貌


不只是錦記茶行,你會發現貴德街的老街屋地基多為墊高.主要是以防淡水河淹水時被波及。





精緻的雕花裝飾,歐式古典立柱、大拱廊的結構,現在看來仍是那麼地賞心悅目。錦記茶行過去是當地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風光的招待所,可以說是最早的「河岸第一排」吧!值得一提的是,聽說錦記茶行是台北第一個使用抽水馬桶的住宅呢。 




離開貴德街、繼續往北走,尋訪另一幢也曾是「河岸第一排」的辜家鹽館,現則靜靜地座落於歸綏街303巷內。這幢正面朝向淡水河河畔的洋樓,是辜顯榮於1920年左右所興建的,當時辜家取得官鹽專賣權後,這幢辜家大宅長年被做為鹽業辦公處使用,故被稱作「鹽館」。


辜家鹽館樓高三層,外觀仿西洋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外表採淡黃色面磚,拱窗與釉花欄杆造型優美;正面的山牆上裝飾著繁瑣的勳章及浮雕泥塑,雖然不如鹿港的辜宅豪奢氣派,但也不失典雅。




據說義賊廖添丁曾喬裝成日本警察,潛入鹽館放勒索信,更讓這幢洋樓平添一層傳奇色彩。




1963年,待辜顯榮之子辜振甫搬離他處居住後,鹽館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迄今。戰後台灣第一支私立兒童合唱團 ── 榮星合唱團亦由此發跡,「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在此擔任音樂講師,並將台灣兒童合唱的優美旋律,發揚至世界各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