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5

【宜蘭縣】太平山.翠峰湖環山步道







大多數遊客造訪太平山,泰半只會在太平山莊附近瀏覽,但我很建議大家可以再花個四十分鐘的車程,繞進翠峰湖看一看,遊覽這座全台灣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



驅車沿著翠峰景觀道路續行駛15.5公里, 會抵達翠峰湖環山步道西口,但為了近距離觀賞翠峰湖,所以我們將轎車開至16.5公里處、環山步道的東口停車場。東口鋪設了無障礙的木棧道,只需走上300公尺,即可抵達離湖面最近的觀湖平台。




木棧道途中會遇望洋山步道登山口,據說此山的最高點,是觀賞招牌的太平山日出和雲海的絕佳地點。




四周被翠綠山林圍繞的翠峰湖,座落於宜蘭縣太平山與大元山之間,標高1850公尺,由兩潭湖水相連而成,狀似葫蘆。翠峰湖的豐水期是9至11月,枯水期是1至4月,豐水期湖面可廣達25 公頃,平時湖畔則皆為遼闊的短草草原。





因深山長年雲霧繚繞,時而若隱若現,好似披著一層薄紗,除非遇見綻放的藍天碧空,否則難以窺得全貌。故人們給它冠上了優美的雅稱,「薄霧中的少女」,形容翠峰湖如同多變的少女般,美麗又神秘。





我很幸運,遇上了翠峰湖最美的時刻。翠峰湖的清澈池水,映照著晴空的白雲藍天,倒影出周圍青翠的山景,壯闊中帶有柔美;只是晃眼間,雲霧繚繞,又將湖潭隱匿起來,好似個害羞的姑娘。如果有打算在太平山留宿一晚,不妨天未亮就來看看吧!破曉時分的翠峰湖,想必不同反響。




我們佇立於稍有距離的木造觀湖平台遠眺,一旁是題著「翠峰湖」三大字的地標物。想必這是許多遊客展現「到此一遊」的留影首選。



欲體驗翠峰湖不同角度的湖光山色,繞行環湖一圈的環山步道會是個好選擇。翠峰湖環山步道海拔介於1,900 公尺至2,000公尺之間,全長3.95 公里。由於我們以東口為起點,等於是逆時鐘方向來攀登此步道。整體步行時間官方粗估為2.5小時,不過沿途有不少爛泥且濕滑難走,我們走得非常慢,硬是花了三個小時。



離開觀湖平台,木棧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碎石子路。


環顧四周的樹幹,發現有些青苔寄生於上頭,形成球狀,模樣可愛又療癒。




大約十五分鐘腳程,抵達了第一處觀日台,眼前連綿蓊鬱的樹林,真叫人心曠神怡。這裡也是環山步道與平元自然步道的交會處,平元步道早年通往南澳的交通要衢之一。



離開觀日台,緊接著是一路攀升,即將遁入幽暗的森林裡。






翠峰湖山區向來氣溫低、多雨潮濕,幾乎全年籠罩於濃霧細雨之中,因而造就豐富的苔原生態。




奧陶紀 (Ordovician) 為地質年代名,約莫四億九千萬年至四億四千萬年前之間,那時沒有人類,台灣島也尚未生成。環山步道的苔原區會得名奧陶紀,是因為這片森林終年難見光明,從地表到樹身皆攀滿苔蘚,像是片綠地毯般,彷彿讓人重回遠古時期。「奧陶紀」的命名,挹注遊人無限想像。




為了避免遊客踐踏地面、破壞苔原生態,苔原區的步道採生態工法,於林間地面鋪設木條棧道,上頭還設有防滑鐵釘止滑。雖說林務局用心,但走起來還是會戰戰兢兢。所以我這邊還是建議要腳穿雨鞋、手持登山杖,才不會滑倒。




架高的木棧道,高高低低地穿梭於筆直入天的樹林當中。此時眼前忽然出現了樣貌特殊的檜木,是曰三代同堂


已有千歲高齡的檜木,樹頭長出另一代的樹木,樹木上包覆著水氣豐沛的青苔,竟也冒出了第三代的新苗,非常神奇。這令我聯想到阿里山的三代木,亦是同樣類似的景況。




步出苔原區,抵達一處白木林觀景台。放眼望去,的確眼前的滿山綠樹之中,突出著一根根的白木。




白木林是自然或森林火災造成的枯死檜木,由於高山長年低溫及受到海拔壓力,微生物難以作用、不易將樹木分解腐化,枯死的檜木林經過經年累月的日曬雨淋,樹皮剝落,留下日漸白化的軀幹,故形成白木林這樣的特殊景觀。





步道途中的裸露岩石表面,分裂成無數的薄板或薄片。






短暫的重現天日,接下來又必須得穿越一片茂密森林。在這裡,手機毫無訊號,各式各樣奇形怪狀、佈滿綠絨絨青苔的檜木,歪七扭八的形象有如怪物張牙舞爪,遍布於我們周圍。這種感覺,就好似誤闖童話世界的魔法黑森林,黑暗陰森的詭異氛圍始終揮之不去。想像力強的人,可能心底會很不舒服吧!



從這裡開始,步道變得更加起伏,原先看到的長條棧道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圓筒木樁,或是直接走在樹枝上頭。雖然頗有原始趣味,但走來相當辛苦。


況且很多木樁年久失修,早已鬆動,可謂「步步驚心」。另外爛泥頗多,一不慎就會一腳踏進積水的泥巴地裡,像我自己就留下了不少「紀念」。




連滾帶爬地走出黑森林,我的褲管和球鞋皆被泥濘浸濕,滿頭不知流的是疲累的熱汗還是冷汗,總之,模樣相當狼狽。萬幸眼前又出現了平緩的碎石子路,謝天謝地!



跨腳挺立的台灣扁柏,是造物主創作的藝術品。人們必須從樹洞穿過去,很有意思!




有時檜木橫躺路中央,你就必須低頭彎腰,挑戰身體柔軟度;有時木樁地基不穩,你就必須尋找替代路線,但一不小心,很可能會踏入泥沼裡!提心吊膽,是我對環山步道的一大感受。


所幸上天還是眷顧我們的。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原始森林,翠峰湖再度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時整座山頭和湖面已籠罩於山嵐當中。眼前高聳的集材柱,恍若遺世而獨立,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翠峰湖一帶的林區,隸屬大元山工作站的管理範圍。當年收集木材的中心柱稱為「主柱木」或是「集材柱」,透過蒸汽集材機及吊材滑車,將這附近的檜木吊掛於此,故這裡一度成為大元山伐木、集材的中心。集材柱上頭尚殘留鋼索,為見證當年伐木時期吊掛木材的痕跡



翠峰湖一帶的地質多為板岩。板岩主要是由黏土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所構成,由於地殼運動的擠壓,地下深處含量較高的石英熱溶液侵入裂縫,冷卻後形成白紋圖案的石英礦脈。


大約腳程十分鐘左右的斷崖棧道,不久身旁出現當年的蹦蹦車鐵路晴峰線的軌道遺跡。沿著鐵道而行,即能抵達由晴峰線油庫改建而成的晴峰解說站。解說站旁的棧道則通往座落山頭上的觀景台。


從觀景台俯瞰翠峰湖,此時已被濃霧壟罩,又是一番不一樣的景致了。短暫的一日內卻能欣賞翠峰湖不同的姿態,太棒了!


這個地方過去稱作晴峰。晴峰解說站裡圖文資料豐富,展示當年大元山工作站的伐木歷史及相關老照片,向遊客吐露當年的山林歲月及林業興衰。

毛地黃如串風鈴般綻放,色澤粉嫩討喜,但全株有毒,標準的毒蠍美人。



透過解說站的資料,才瞭解翠峰湖最早的名字為「晴峰湖」。最初翠峰湖是沒有名字的但在林木溪先生擔任大元山工作站主任任內,為了公文及書寫需要,將其命名「晴峰湖」;後來的末代主任林清池先生,又更名為「翠峰湖」,沿用迄今。





正所謂先苦後甘,通往西口的後半段平坦好走,枕木及碎石子鋪設完善,猶如規劃良好的森林公園。一路上綠蔭扶疏、林相優美,氣氛悠閒,心情為之大好。


利用晴峰線鐵道舊跡改建而成的環山步道


這時路上出現不少與我們逆向而行的遊客。原來大部分的遊人都是從西口出發,徒步至晴峰解說站再折返,以避免走到苔原區。相反的,我們從東口出發,一路陡坡不說,潮濕的森林更處處是陷阱。所以個人建議若想要以輕鬆的方式漫遊環山步道,從西口起登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一路下坡,耗時不到十五分鐘即可抵達西口,環山步道之旅在此畫下句點。

最終我們沿著景觀道路,慢慢走回東口停車場。一路上,我們欣賞著千變萬化的翠峰湖美景,旅途的疲憊遠遠拋諸腦後,心裡竟已開始盤算起何時再訪了。


【旅行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